人为何忧愁呢?

人为何忧愁呢?

诚如圣经诗篇九十篇十节所述,“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,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;但其中所矜夸的,不过是劳苦愁烦,转眼成空,我们便如飞而去。”诗人描绘了世人忧愁、挂虑的常态,却没有解释忧愁、挂虑的缘由。日光之下,凡有人的地方,忧愁就如影随形。

人之忧愁、挂虑,从何而来?人为何忧愁呢?

1 追求物质生活的围城   

当人对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没有把握时,就很容易陷入忧愁、挂虑之中。只求安身立命的人终日忧缺衣,愁少食;志向远大的人稍有成就,生怕锦衣夜行,不为人知。人对手中所拥有的,总觉不足。法国有俗谚说:“生活像是被围困的城堡,城外的人想冲进去,城里的人想逃出来。”这进去出来,都归入一个名叫“忧愁”的网罗。

2对过往之追忆

  孔子感叹人生“往而不可追者,年也;去而不可得见者,亲也;”时光一去不复回,生命一逝不复生。坚强如夫子,对于往昔,也有种种无奈。孔子以降两千余年,国人频频回顾历史,可以为鉴,可以扼腕,可以追思怀古,却丝毫没有任何改变。一提到过去,无论是个人的,还是人类的,我们立刻陷入愁绪。

3对将来之疑虑

  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,道出人生被若干不可知的因素操控。正如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所说,“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,毁灭忽然临到他们。”(五3)人被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包围,形成了一股莫名的不安全感,进而想出了很多自己的办法。然而人类的“保险”并不能预防将来之事,甚至不能真正安慰人。在时间里,人对于未来和对于过去一样,都是无能为力的。

4对死亡之忧惧   

死亡是生命的终极结局,几乎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来源。人既恐惧死亡,也就忧虑死亡。《论语• 雍也》记录孔子探望身患重病的学生伯牛。“伯牛有疾,子问之,自牗执其手,曰:‘亡之,命矣夫!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’”出于忧惧,孔子没有进门探视学生,只从窗户伸手拉着伯牛说:“这人怎么得了这病啊,这人怎么得了这病啊!”孔子对季路求问关于死的事,也只能轻描淡写一语带过:“未知生,焉知死。”穷其一生,孔子既未知生也不知死,死的忧惧始终伴随着他。孟子曰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其实人天赋的良知良能,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发出告诫:“按着定命,人人都有一死,死后且有审判,”(来九27)这是人最为惶恐、忧惧的,因为它发自人的内心深处。

5对人生之无解

  人为什么生存在这世上?人生存的意义何在?人生的目的是什么?多数人或如司马光口所言,“生无益于时,死无闻于后”,可是人类的生命这样延续,每个平凡的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。我们从未有过共识。我们生命的价值何在?多人将这样的问题称作终极问题,将之看作无解,最终停止思考。然而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仍旧困扰着每一个人。

  人忧虑、愁苦的原因是不胜枚举的。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以为,忧愁就是人生真实的写照。可以说人的生活总和,就是忧虑与愁苦。理性主义哲学家套用胡克(Sidney Hook)的句式,下了一个结论:“原因的原因,才是真正的原因。”这些盘根错节的原因,似乎是人忧虑、愁苦的原因;然而,我们必须从这些表象中寻找忧愁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