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虚无主义者

一个虚无主义者

我是在高一的时候接触到福音的。主一直在预备我的全人来接受福音。

在接触到福音之前,我是一个虚无主义者。我想,如果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结局,而死后一切归无有,那一切我们所做的、我们在乎的,其实都没有实际的意义。自然,做好或是做坏也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。那时我唯一的目标便是有一个尽可能平静的生活。但尽管如此,只要活着,人就会有需要,尤其是对于爱的需要。但我那时并不相信人性的爱,我认为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。就算是最亲近的父母、子女之间,如果做一些事让彼此失望,这一份爱也会打上折扣;我们更多的是被这种关系所制约。因为我一直觉得爱是有条件的,是需要赢得的,所以我内心也会很
疲惫。我会努力地去理解和体谅,去表现得“懂事”,但我心里知道我是怎样的人,其实并不像所表现出来的。长久的伪装是一件让人死沉并力竭的事。

一本书让我认识了这位神

高一的时候在一段时间里我有一个习惯,就是每个周末到书店,在不清楚书中内容的情况下,随便买一本回家来读。我想我那时是在寻求什么,只是一直没有得到答案和满足。直到我拿到那一本改变我人生的书,我的这个习惯也就停止了。那本书叫《生活之路》,作者是沙俄作家列夫·托尔斯泰。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本书,是他读圣经的札记。托尔斯泰在世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,尤其是在他的晚年,对主非常得认
真——甚至主动放弃了他贵族的生活,因为他看到这样的生活方式不符合圣经中的教导。书中有两部分我至今记得:是爱的神与基督的再来。

讲到神是爱,书中说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,祂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爱了我们,甚至为我们舍了自己(罗五8)。我读到这部分的时候就知道自己“找到了”,所以非常简单地就相信了这位神。我相信如果有一位创造一切的神,祂应该是爱,而且祂的爱是没有条件的。这一部分内容极大地释放了我,也满足了我被爱的需要,因为我知道神知道我的一切,但祂依然爱我,甚至为我死在十字架上。

讲到基督的再来,作者用了非常强也非常有说服力的说法。他说到,“如果你相信基督第一次的到来,你就一定要相信祂第二次的再来;如果你不相信祂会再来,那就说明你连祂的第一次来临也不是真的相信。”所以我也就很简单地相信了这位是爱的神还会再来。这一部分对于神成为我人生的意义极其重要,因为祂的爱,我相信了祂;但是,却是因为祂的再来,我知道自己要有一个向着祂的新生活。

与母亲遥相呼应

读完这本书,我就写了一封邮件给当时正在香港出差的母亲。信中我写到,自己终于找到人生的意义了,从这一天我做了一个决定,就是不再为自己活,要为这一位神活,甚至就在此刻,我也不是再为自己学习,而是在为这位神学习。其实我并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,但这个确实是我接受主之后真实的反应。我也不确定我母亲会怎样回复我,因为我们之前并没有正式接触过福音。但是几天后,我母亲在回信中告诉我,她理解我所写给她的,因为她在看到我的邮件之前,刚刚在香港受浸得救了。我母亲一直相信宇宙中有一位真神,她也一直在寻找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。当香港的亲戚向她传福音时,她就非常喜悦且平安地接受了。我也是后来才得知,在香港教会生活中的亲戚一直为我们这些在大陆的家人祷告,希望我们能有机会接受福音而得救。赞美主,祂借着人的祷告成就祂自己的心意。我母亲回家后,通过香港弟兄姊妹的介绍,找到了我们当地的教会,我们这一家就是这样开始慢慢进入了教会生活。

安息和释放

信主之后,慢慢的我整个人更加轻松下来,因为我知道有祂的爱作我的基石。就像马太福音十一章二十八节中说到:“凡劳苦担重担的,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必使你们得安息。”我们有许多的劳苦重担不一定是身体上的,却有很多心里面的。不一定真的在外面物质方面受苦,但是心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被压负重的感觉。我刚信主时,就有多次和主释放积压在心中的情绪,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原来有许多的眼泪,许多隐藏的负担和委屈。但是主每一次都对我很真实,每一次都温柔地待我,洁净我,借着把祂自己给我,把我从原先的捆绑和消极事物中释放出来。一个人心里的苦毒埋得再深也终会有一天表现出来。我感谢主一直洁净我的心,不让这些负面的想法、情绪留在我的里面。我不再尝试去温柔待人,却有身边的人说我越来越柔和了,我想一个被爱满足的人是会更柔和的。

因着我信主得救的经历,我对希伯来书十二章二节有非常主观的享受:“望断以及于耶稣,就是我们信心的创始者与成终者;祂为那摆在前面的喜乐,就轻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,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。”我未信主前,祂做我信心的创始者;而现在我在每天的生活中,经历祂来做我信心的成终者。